十七号放映厅

给詹老师@詹恩 的长评,恭喜《第十七号空白》的完结,这是一部深刻到了使人感到心碎的作品,谢谢您,我爱您

以下:

  花了好长好长的时间才看完这部电影,决定来写一点影评。

  深邃的命题,强有力的开头结尾和节奏张弛有度的剧情发展,表现力出众的镜头语言:这是一部绝无仅有的文艺片。

  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早上回到观影厅,被击中,流泪,感觉到一种郁结和轻松兼有的痛苦,他说come wander with me,遗愿清单第十七条是流浪,我们流浪到哪里?在流浪之前结局就落到月亮上,fly me to the moon。他说:我荒废而快乐的童年啊。

 

命题:过去

【一只金鱼和一只金鱼】

 

  过去是一个非线性的概念。影片中穿插了大量采访片段,取材广泛,观点诱人又使人绞尽脑汁。我看到的:一开始它们只是采访,手持摄像机的低像素把被访者的脸和声音和观点框在取景器里。后来是画外音,在影片最后几乎成为低声的旁白。这是人类对过去和未来的体会,是冥想,也是巴基经历的重大命题。

  时间是非线性的。在巴基身上这一特质尤为明显,他的过去被时间的褶皱压碎,被遗忘和扭曲。人们常说盾冬二人是从过去走来的两个人,殊不知他们的生命那么久,时间那么破碎,导致一百年之后再回头看记忆全部蒙尘,往前看则是无尽的分别和顺从的孤独,未来也迷茫。他们体味:以往不能鉴,来者无可追。然后一种没有地基的恐慌油然而生。

  看《阅后即焚》时学到这样一个概念:记忆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或者说是否接受记忆,或者说接受过去和顺从未来,和一个人的生命,又有何种的联系呢?

 

命题:告别

“史蒂夫在晚上无法承受分别。”

 

  巴基说:“我在那里。我就是月球。”他这一次噩梦的画面颇有些超现实主义掺杂波普艺术的风格(只是本人跳脱的联想)。轻柔的轮椅的印子剐蹭在他的生命里,不断地转圈,史蒂夫离开了他们浅淡而真实的生活,飞向月球,那么月球上的重力那么小,他会不会也离开月亮呢?

  他们都在学习告别,好像二者都有一种自己站在原地而对方背对自己远去的感觉。巴基站在一个迷茫的时代里,唯一一个史蒂夫很快要飞到月亮上;史蒂夫在生命消逝的面前,唯一一个巴基还有那么漫长的向前走的路途,没有他的生命。

  他们学会告别了吗?但我觉得,告别是一个学不会的举动,当告别来临的时候我们总是有遗憾,总是想在告别前再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像史蒂夫在站台把更大的伞换给巴基。这个动作就象征了一种……对离别的恐慌。但是结局处,终究是一场浪漫而抽丝剥茧的告别。

 

命题:衰老

“昨天去看他,刚到街对面,就见他站在院子里,围着栏杆打转。当时早上七点,我跑过街,问他在找什么,他摇摇头。”

 

  在下半场里有许多给老年史蒂夫的镜头——他的心理状态,他越来越严重的病情。见证一个深爱者的衰老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看着他被病痛折磨,身体凋谢,看着被他自己遗忘,惧怕正在到来的遗忘,看着他从被定格的年华和好不容易找回的过去里抽离出来,看着他弯下身去猛烈地咳嗽。这是一场由衷的心痛,最无法承受也无法断绝的折磨。太难受了:这是我看到这几个画面时最由衷的感受。这不比告别和死亡轻松多少,但反而比那两个命题更实际,显得格外可怕和揪痛。

 

命题:死亡

“我盯着那白门好一会,突然按住喇叭,长久地按住,哔——”

“但那门就是一动不动,一动不动。”

 

  看到这一情节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恐惧,想要流泪的恐惧。这里,很明显,巴基和其余观众都还没有做好面对史蒂夫的死亡的准备。但是话说回来,在死亡面前,没有人能做好准备

  “只有当我真的面临到那一刻,这部作品才能活过来。但同时我又畏惧面对那一刻。”

  整部电影贯穿着一个死亡的概念,由两个个体承受一场跨越性的死亡,从被死亡击倒的亚伯(巴基),面对死亡后觉得像站在空棺材前的亚伯(巴基)。从电影的一开场我们已经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而我们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敲响房门,一瞬间的疼痛和早已预知的悲伤扑面淌来。

  这场沉重的死亡用两个人来承受,但是在最内层的电影中直接承接死亡的主角并未出现(见片尾演职员表),但这并不是一种缺位。在电影各个角落我们都直接通过巴基的眼睛正视史蒂夫——他一直都在那里,像他最后在月亮下面的留言:just look up。月亮没有消失,雨天,白天,夜晚,他一直在那里亮而暗,二者共赴一场死亡。第十七场空白的尽头是什么?不是死亡,是月亮。

 

对镜头语言的一些品味:

 

  1.  整部电影运用了很多长镜头,夹杂一些不可或缺的蒙太奇。剪辑带有强烈的意识流色彩。或者说这是一种线性的叙事,但是这条线画得七扭八歪,自己对折打旋,然后被夜间散落的烟灰模糊了。

  2. 第十七号空白,恰如其名,在剧本和镜头里放置了大量的空白。直到电影结局,那个特定的空白才被填补。从前向后的叙事和从后向前的叙事并行交织,内层和外层从界限分明到最终融合,以一场死亡的瞬间作为结局,作为切割两层叙事的交点。这是一种等待结果的空白,“open at the close”,只有在问者或观者亲身经历的那一刻才可以真正体味那种含义。

  3. 我看到的:长镜头的运镜里,主角一直站在屏幕中间,镜头随着他的走动和呼吸上下浮动,场景变换,但是他在每个画面里都占中景。他是不动的,是画面重心,也是他生活中唯一的锚点。但他是一个空白的锚点。

  1. 调色和打光兼具一种淡棕色的颗粒感和暖黄色的柔软质地,夹杂着一种发白的淡蓝色忧郁,点缀着灰度的冷光。贯穿影片的忧郁是累积性的,持之以恒,轻柔然而不可忽略,海浪一样涨上来摩擦观众的脚踝。

 

——————

 

  在这里,真实的创作者完完全全抽离出去了,我们讨论的创作者是巴基本人,他是这部影片的蓝本、编剧、主演、角色、摄像和导演,他是故事本身。而故事本人现在就坐在十七号放映厅里,和我们一起观看这场电影。

 

  在剧情结局时,我共情到一种沉重的悲伤和痛苦,它是潮水到达顶点那一瞬间破碎的一切预设,是悬浮在白色的海面下的问者和观者。这种悲伤是由无数镜头累积达到的一种厚重和满溢。然而两首片尾曲——它们也是电影整体表现极其重点的一部分——将这种痛苦再次变淡,变轻,再次变成空气里的一种色调和烟雾,这时,压在角色身上的那个已经将他打倒的命题变成了一朵轻柔的羽毛。月球上的重力是地球上的六分之一,那么悲伤的质量不变,压力却变轻了。从一场告别中真真正正地解脱。

 

  滚动字幕结束。所以我们全都站起来,拖着软而颤的双腿站起来,走出十七号放映厅。安全出口亮起绿灯,但是在过去面前,我们随波逐流而非逆水行舟。一墙之隔的地方,主角在屏幕上一直奔跑,奔跑,奔跑,他跑向月亮熄灭的地方,而背后排山倒海地涌来一个镜头。我们和他同向而行,于是不再哭泣,而只是泪流满面。

 

  这部电影我打十分——它是一部永远值得反复重映的电影,在时间尽头,在Come Wander With Me那像过去一样轻柔的歌声中,在月壤上一直矗立的十七号放映厅里。

 

【草草写在在票根背面】

这是一篇在观影结束后想了三四个小时才动笔的影评,就算在那之后又花了好几个小时断断续续写完,我仍然感觉自己无法完全拆解这场电影带来的感受,无法触及隐隐约约体会然而未能看清的一些命题。还有太多值得去用一家之言解读的东西:月亮,淡蓝色,滴答声,并行叙事,但是啰啰嗦嗦说了一堆还是没说明白。可以说这是一篇有点迟到的影评(土下座——),但是也算是二次入场的一张门票,给自己一个再解译的过程吧。(我的文笔并不好,因为感觉很难把握写的也很颠三倒四,而且有很多一家之言和过度想象的成分……对不起了詹制片……)

 

【一点私信,送给制片人和其余观众】

 

一如既往地,谢谢老师给我们带来一场私人而深刻的感受,谢谢老师给我们讲这样一个好故事,谢谢老师为我们展现这对cp的一个很深很浪漫很美丽的维度,真的谢谢您,我好爱您❤️❤️❤️

以及,感觉到老师最近有点不开心啦,确实,老师的文字带来的魅力不应该只局限于这样小的读者群体,值得很深刻很用心的反馈,包括我在上半场的评论区看到一个表情包时我也真情实感地替老师感到极度失望。

相信这样真正伟大的作品是会在读者心中产生共鸣的,也在这里请求看到这里的大家,如果你也读了十七号空白并为之触动,请尽量让老师知道,让老师也看到大家双向的感动。

詹老师,抱抱您,我来晚啦,希望这一些真诚的反馈能让您感觉到,您的作品是在被爱着,被共情着,被我们努力和试图去理解着,被我们真真正正尊重着的。

再次:爱您❤️

评论
热度 ( 18 )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孤馆尺素。 | Powered by LOFTER